一.客家擂茶的緣起﹕
相傳可遠溯至唐朝,後來東傳日本,現今以大陸廣東省陸豐縣客家庄仍維持此傳統飲食較多,為海陸客家人獨有的飲食習慣。
台灣地區則以桃、竹、苗以及花蓮少數客家家庭維持此傳統。一般推測,擂茶之所以成為客家飲食,可能是因為擂茶的主要原料「米仔」和茶葉等材料輕巧容易攜帶,且食用方便、保存方便、不易長米蟲,為客家人逃難中發展出的特殊飲食。
二.材料﹕
(1)傳統式材料﹕綠茶(生)、芝麻(生)、花生(炒熟)。
(2)改 良 式﹕綠茶(生)、芝麻(生)、花生(生、熟皆可,亦可不用)、松子仁(生)、葵花子仁(生)、南瓜子仁(生)。
(3)主原料米仔﹕米經過浸、蒸、曬、炒的過程,變成容易貯存,可以速食的米仔。
三.製作過程﹕
(1)傳統式﹕將傳統材料放入特製的擂缽中,用擂棍慢慢擂成末,中間過程並不斷加開水,使材料變成漿狀,極為費工費時、有食用擂茶的家庭,連小孩都加入擂茶的行例。
(2)現代做法﹕
1.茶葉、芝麻以乾果機打碎備用。
2.其餘材料可混合打碎,最後再加入松子仁一起打碎備用。
3.以上材料放進擂缽加入適當開水,用擂棍擂勻,並加入香菜或九層塔及適量的鹽。
4.沖入沸開水即可與米仔共同食用。
四.擂茶的配合吃法﹕
(1)茶點用﹕可配合米仔、米粿、糕餅一起食用,別有風味。
(2)正餐用﹕傳統是加「米仔」共食,用米飯亦可,當正餐時可炒一些萵苣、椰菜等綠色蔬菜,豆乾、花生、蘿蔔乾、四季豆,甚至蝦仁等都可當配菜。